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0|回复: 1

饶平县的历史文化

[复制链接]

1259

主题

11

回帖

414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146
发表于 2023-12-5 12: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方文化


饶平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潮州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畲族文化、浮滨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汇,形成了与潮州文化一脉相承、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


名称来历


明成化年间,两广总督朱英因饶地“倚山濒海,其略(民)僳悍”,“僻远官府,政教弗逮”奏设饶平县。置饶平县。饶平置县时,以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诗寓“富饶”与“太平”之意,取县名饶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饶平县共有省级非遗项目4个、市级非遗项目6个、县级非遗项目39个。


文物古迹



饶平县境内有400多年的土围楼、有大自然恩赐的海滩岩(蛔龙),有古塔、庵寺、石刻群、温泉等,饶平名胜古迹繁多,有商周古墓群,晋朝古佛寺、有道韵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润丰楼、镇风塔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


明清古寨

明清古寨,位于樟溪镇乌溪村,全楼以黄泥土夯成。该楼总建筑面积2348平方米,共有楼房54间,水井3口。全楼为两围两层结构,首层为生活居住,二楼用于储物,内楼“紫来楼”建于明嘉靖年间,外楼“拱赐”建于清康熙年间,前后相隔60年,跨越明清两个朝代,故称明清古寨。整楼防御功能齐全,由于内外楼建造年代不同和主次之分形成内高外低,在潮汕土楼造型中实属罕见,可谓明清建筑艺术完美结合中潮汕土楼民俗文化之精粹,古建筑之瑰宝。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饶平明清古寨

饶平明清古寨




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海山岛黄芒山。晋时建,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在旧址扩建。“隆福寺”三字相传为晋王羲之墨迹。占地约三亩。建筑造形三厅六房九天井,后有藏经楼两层六厅八房。全寺大佛、菩萨、十八罗汉都塑金身;有泰国僧王送的铜佛,台湾高僧赠的《大藏经》一部100卷。

饶平隆福寺

饶平隆福寺




三饶景区


三饶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韵楼,创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八角形,迄今425年。楼围周长328米,内切围直径101.2米,高11.5米,三层半,底层墙厚1.6米。黄土夯筑,楼内正房56间,角房16间,楼左右公用井2口,设于两户界墙下私用井30口。三楼设枪眼,门楼顶设防火水池,屋内雕梁画栋,艺术精美。此外还有全县较古老的孔庙、城隍庙、琴峰书院、文明塔、双流古寺,打破鼓、望耕台等景点景观。

饶平三饶景区

饶平三饶景区




饶平龙


饶平龙,位于海山岛南端的外头埔海滩,长4千米,宽40~50米,高4~5米,因长期风侵,日晒,雨淋,浪冲,水刷,潮袭使岩化的翊壳形成有序的鳞状层,而且出现多处天然“洞”。似一座古长城,城门洞开,又像一条横卧长龙,鳞甲斑斑,堪称中华奇观。海山海滩岩田地质遗迹2001年被省国土资源厅评定为自然保护区。


文明塔


文明塔,位于三饶东南侧的塔山上。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始建,至四层停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续建完成。塔高5丈7层,基围宽5.6丈。塔的北面有独峰插天的望海岭,南面连着如脱缰而去的天马山。东南“狮象把水口,鲤鱼跃龙门”,塔下汤溪水库碧波荡漾,青山绿水,交相辉映。

饶平文明塔

饶平文明塔




镇风塔


镇风塔,位于柘林风吹岭西麓。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二月建。塔高22米,塔基围16米,七层八面,花岗岩方条石垒砌。塔身各层用石板铺盖,留一空洞出入,内壁设螺旋形石阶,拾级可登顶层,塔廊装有石栏杆。是潮缸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石塔。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有吟咏:“朝挡风,暮挡风,石破天惊不动容,凛然六百冬。志气雄,勇气雄,饶邑精神凝此中,海滨缚孽龙。”道出镇风塔气概。


摩崖石刻群


摩崖石刻群,位于所城与柘林交界的风吹岭古渡口,是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两块巨石,似两扇铁门,钳住通道,石上刻有“盘诘奸细”“缉获盗贼”。明万历九年,闽广副总兵晏继芳题刻“闽广达观”,成都庄诚题刻“海阔天空”;黔南梁东旭题刻“水天一色”;长白张昌祚题刻“闽粤一览”。还有“海角观潮”“云海奇观”“岭海流云”“玉柱天关”等石刻,为旅游胜地。


新丰景区


新丰景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客家风采的土围楼——润丰楼,风景秀丽的丁坑山森林公园,丁坑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林,全省唯一的铁皮石斛生态园,有“天池”之称的田峰山水库、田峰山茶场风景区,有潮汕地区闻名的扬康、新葵温泉,还有全县最大的庵寺——弘法寺等景点景区。


柘林风景区


柘林风景区,柘林在饶南海滨。柘林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兴建的镇风塔。还有白雀寺、天后宫、旗头山炮台、摩崖石刻群、西澳岛的“白鹭天堂”、金狮湾天然浴场。2010年,“柘林渔火”被潮州市评为潮州新八景之一。




石壁山风景区
石壁山风景区,位于饶平县城黄冈镇北部,景区面积3.2平方千米,设置名胜古迹区、花卉观赏区、综合文化娱乐区和野外活动区四个功能区。景区林木苍郁,鸟语花香,风景秀丽。名胜古迹有漱玉泉、雷音禅寺、纳海楼、革命烈士纪念碑、粤东一璧大牌坊等,素有县城“后花园”之美誉。


绿岛山庄


绿岛山庄,位于钱东镇万山红,距县城15千米。创建于2002年,占地1000亩,是以“农家乐”为主题的农业自然生态旅游区。有千岛湖、笑乐园、昔日农家、绿岛驿站、知青园、甘泉转轮、农家餐厅、明清古寨、紫来楼等10多个景点。11幢50个床位的花园式别墅多功能会议厅,西餐厅、综合餐厅等。2004年被省评为“魅力度假胜地”和“广东省生态示范园”。并荣膺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绿岛晴岚”被潮州市评为潮州新八景之一。


民俗文化


饶平布马舞


饶平布马舞,接近于北方的“旱船”“跑驴”“莲花舞”等舞蹈的饶平布马舞源于宋末元初,把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三者融合为一体,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内涵丰富,形式优美生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粤东民间艺术的一朵绚丽的花。饶平布马舞最初由江西的瓷工艺人传入后传遍饶北山区,民众喜闻乐见,历代盛演不衰。每逢新春佳节及喜庆日子,人们喜欢演出布马舞展示吉祥喜庆,增添节日气氛。
布马舞.png



方言


饶平居民是中原汉人南迁,从闽人粤首个落脚点。中原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海洋文化在此会合。地方语言主要是潮汕话和客家话,客家话主要分布在饶北5个镇,人口21万人;潮汕话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17个镇(场),人口81万人。 [18]饶平地处客家方言和闽南方言交汇地带,全县使用两类不同的方言。中部、南部包括黄冈、钱东、海山、柘林、高堂、联饶、浮山、浮滨、新圩、樟溪、三饶等镇均使用闽南方言系统的饶平潮汕话,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80%。北部靠近大埔县(纯客家话地区)、平和县(闽南方言、客家方言兼有地区)的上饶、饶洋、建饶等镇以及新丰镇的大部分乡村等地均使用客家方言系统的饶平客家话,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19%。此外,有少数地区以说潮汕话为主而兼说客家话,如新丰镇的溁东、溁西、葵坑、扬康等村落;少数地区以说客家话为主兼说潮汕话,如东山镇的双罗、水美、红峰、东明等村落以及新圩镇渔村的部分村落。这类“双方言”地区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1%左右。饶平境内有少量畲族同胞,居住在北部属客家话区的饶洋镇蓝屋村,都与当地汉族人一样说饶平客家话。饶平潮汕话以县城黄冈话为代表,语音系统和汕头很接近;饶平客家话通称上饶客话,因习惯上把北部说客家话的几个镇统称为上饶地区。上饶客话和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话是不一样的。


勤奋 严谨 团结 活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9

主题

11

回帖

414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14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饶平置县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是潮州府继揭阳、朝阳、海阳三县之后所设置的第四个县(当时所辖地域包括今饶平、大捕两县和今潮安、澄海的部分乡镇)。

有关“饶平”这个美称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三饶太平”说,据明万历十年(1582年)潮州知府郭子章的《郡县释名》载:“饶平县成化间置,县在三饶也。三饶:即上饶、中饶、下饶。今县治在下饶,曰‘三饶太平’,此饶平命名之故。”这是“饶平”得名最早的文字记载。

《潮州府志》38卷之《潮汕大事纪》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12月,三饶人饶陆海聚众起义,自称“万户候”。这一年,饶陆海与程乡(梅县)县史陈伏相约,以陈伏为内应,饶陆海带起义群众攻入程乡县。赵庸(南雄候)率潮州卫官兵征讨,杀了饶陆海等150人,其余民众受招安。明成化年间置县,因在平定三饶农民起义之后,取“三饶太平”之意,定名“饶平”。

二、“惟饶故平”说。据清康熙年间饶平知县刘汴(康熙22年至26年在饶任职)修纂的《饶平县志》载:“饶潮湖属邑也,又分自海阳,其建邑以饶平名,乱后思治,固有取尔也,然惟饶故平,衣食足而礼义兴,饥寒迫则奸邪作矣。官思土者,顾名思义;欲使饶永不瘠,平永不乱,政在养民而已。”

三、“梅溪石碑”说,源于王十朋所语“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天下大旱,此处半收。”据清康熙年间饶平知县刘汴所撰的《饶平县志·古迹》中的“梅溪石碑”条目载:“宋王十朋,尝经是地,逆旅中,夜半闻角声,起视莫知其处,周览山川曰:‘异日必有县其地者,立石记之’。相传云:‘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天下大乱,此处半收’。明初,其石犹倒覆在泥中……今片石尚横郊野。”清《饶平县志》亦载:“明崇祯十年(1637年)饶平知县邱金声的《王梅溪碑记》云:宋时王梅溪先生曾经此地,逆旅中,夜半闻角声,起视莫知其处,乃周览山川,知异日必有城其地,遂立石记之,入明犹存..….”而清道光年间郑昌时所撰的《韩江闻见录》一书则略有小异:“宋时王十朋过其地,夜宿双溪口,闻更鼓声,曰:‘他日必有筑城于此者’,因题石云:‘天下大早,此处半收,天下大乱,此处无忧’。以后饶平县名,正符于此,是为双溪石。”
勤奋 严谨 团结 活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校友之家

GMT+8, 2025-5-13 00: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